杨天培先生是砚友中较勤奋的一位。他早年在学习传统上下过功夫,像许多学习国画的朋友那样,信奉“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佳作。”临摹过不少古代名家作品,笔墨基础比较扎实。他在六十年代初有幸结识了陆俨少先生,敬佩先生画艺,拜师从游,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当时陆先生因一九五七年被错划右派,尚未“解放”。诸多亲朋好友亦不便串门交往,但天培却不怕什么“划不清界线”的指责和牵连,服膺先生正直为人和高尚的品格,常携自己画作前去求教,久之结成深厚的师生情谊。在一个时期里他潜心于俨少先生的山水艺术,临摹的很像。这一个学习阶段,对杨天培掌握山水画创作规律和笔墨理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陆先生见他通过一个阶段“求其规矩”的艺术实践后,出现了酷似老师的情况,诚恳地指出:“做人事事要让人,唯独艺术上不可让人,要追求自己的风格,体现出自我的个性。冯超然学生有三十几个,而冯先生最喜欢我,原因是我不像冯教师。学生像老师,似我者死,肯定不会太有出息,变我者则有突破,才真正有出息。”并指出:“师古人和师造化是学中国画的两个重要方面,不能偏废”。说他自己画回波激流、江水险滩,创造长线条勾法,如果没有抗战时舟历三峡的一段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深入观察是想不出来的。这也是许多人有了一点基本功后为如何走出来而碰到的苦恼问题。
此后杨天培牢记老师教导,体会到教师是与人以规矩,而不与人以巧。所谓“巧”乃是发挥自我个性的问题,这就要自己用眼睛去观察,自己到现实世界中去汲取创作灵感,他体会到,大自然永恒变幻的秩序和节奏是自然生命不朽的象征,山水画艺术本是对自然本体和神韵的一种探索。多年来杨天培除多次登黄山、临雁荡、游
匡卢,赴华岳等名胜外,还远涉贵州黄果树、乌江大西南山,寄予笔墨摹景运情,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
总体上看杨天培的山水,他能较灵活地借鉴陆先生勾长水、墨块、留白、连点成线(面),和空勾山石密树相亲等艺术手法和笔墨技巧,还吸收了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的一些艺术技巧,借物寓意,求画外意,不断自出机抒,作品逐年有新的变化,渐呈自我面目。他的画重画写性,品格清新,浑厚间又具空灵飘逸之趣,明快润泽,寓传统技法于现实之中,从笔快意写层峦叠翠,烟云变幻,尤擅写“两崖逼而为瀑”、飞瀑直泻之虚实掩映,黑白判然而雅俗共赏,予人以强烈视觉,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他自己体会在创作上:一要“师古继承,师法造化”,二要“洋为中用,以中为主”。愿天培不断有新的佳作问世。 |